
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王永战
打开格子蜂箱,张玉波取出蜂蜜,仔细观察,“色泽不错!”说话间,他伸出手指,抹下一点蜂蜜,塞进嘴里品尝起来。
大山绵延,绿色铺展,嫩竹长了一丛又一丛,青草和秋菊妆点山间。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,张玉波是人们口中的“蜜蜂博士”,身上带了些传奇色彩。
要说为何传奇,张玉波做了许多人没想到的事情。北京林业大学博士毕业,曾经到美国杜克大学研究生态学,张玉波回国后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多年。2019年初,在接到一通电话,几经思虑后,张玉波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:辞去工作,到平武的大山里养蜜蜂。
打电话的是何人?原来,是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党支部书记唐正华。当时,唐正华在电话中向张玉波求助:“蜜蜂死了八成多,小张,快帮忙想想办法!”
2005年读硕士期间,张玉波曾在金丰村调研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情况,与村民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络。听到消息,张玉波连忙给唐正华寄去资料,却没能解决问题。“唐书记说看不懂,没办法”。正是抓耳挠腮之际,母校导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张玉波:“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,山里不一样。”
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!”说干就干,张玉波在金丰村开启了养蜜蜂的日子,成立了猫熊谷家庭农场。虽然掌握一定理论基础,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,养蜂之初,张玉波遇到了不小的挑战。
刚开始,张玉波常被蜂蜇。有一次,他打开了一个蜂箱,不到1分钟的时间里,左胳膊就被蜇了三四十下。“当时没在意,到了第三天,蜂毒发作,我就进入了半休克状态。”张玉波回忆,村民发现后,连忙将他送到医院抢救。看着他肿胀的胳膊和严重的病情,医生甚至下了病危通知书,让匆忙赶来的父母心急如焚。
大病初愈,父母心疼,劝张玉波放弃养蜂,他却不为所动。“人不能被挫折打倒。”张玉波说。出院后,他投入到了更细致的蜜蜂习性研究中。
仔细观察,终有所获。张玉波发现,每逢阴天时,蜜蜂们常会比较暴躁,更容易攻击人。自那以后,一有时间,张玉波就像做研究一样,记录蜜蜂的状态和行动规律,观察它们对不同环境的反应,“慢慢地,我对蜜蜂的生活习性愈发清楚。”
当地人养蜂,存活率低,多年来困扰着蜂农。张玉波在观察中发现,传统的横式木制蜂箱,在取蜜时会伤害大量蜜蜂幼虫,破坏蜜蜂的生存环境。这一痼疾如何解决?
张玉波从明代典籍《致富奇书》中找到灵感,设计了竖式格子蜂箱。“竖式分层设计,取蜜时仅采收上层蜂蜜,不会伤及下层幼虫。”张玉波说。
格子蜂箱首次开箱取蜜的那天,乡亲们围拢在一起,看个稀奇。当开出了两个格子,取出12公斤的纯净成熟蜂蜜后,村民们大为震惊。“产量是传统‘棒棒巢蜂箱’的两倍!”唐正华回忆,村民们立即决心学习这项技术。
村民们愿意学,张玉波舍得教。那段时间,他走进农户,在田间地头办起“坝坝课堂”,一次次演示如何组装竖式格子蜂箱。有村民不会改装蜂箱,张玉波便自费购买了500套蜂箱免费发放。“有了新蜂箱,每次取蜜就像开宝藏。”村民李述斌逐渐把自家的蜂箱增加到了80多箱,收入节节上涨。
打开了养蜂新局面,知识的力量又接连在金丰村“显露拳脚”。不久后,张玉波研发了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,养蜂人不用开箱,通过远程监控,便能实时了解蜂群状况。为了让村里的蜂蜜卖得更远,他还建立线上渠道,把蜂蜜卖到了一线城市,回头客积累了一个又一个。如今,金丰村的蜂群数量比以往增长了两三倍。
从养蜂“门外汉”变身“行家里手”,张玉波的养蜂理念不断深入。“养蜂不仅是个产业,蜜蜂还可以传花授粉,充当大自然的调和剂,让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越来越好。”在张玉波眼里,养蜂也是保护生态。
“他用格子蜂箱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命题——当科技创新扎根泥土,最古老的丛林也能酿出甜美未来。”今年初,张玉波获评“2024年度十大科技新闻人物”,颁奖词对他如是评价。决心让更多人从养蜂中感受生态保护理念,如今,张玉波建立起了自然教育基地,欢迎一波又一波走进大自然的孩子们。
易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